近日,《沙丘》《007:无暇赴死》等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公映,但是这两部本来应该是2D电影的大片国内上映时反被转制成3D版,因而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强烈遏制,乃至引起大范围的群众强烈反响。根据常情说,3D电影能给观众产生沉浸体验和视觉效果奇景,为什么会被遏制呢?实际上,那应该从一个“伪3D”的出题谈起。
实际上,并非只有《沙丘》《007:无暇赴死》3D版遭遇到了国内观众们遏制,基本上每一回海外2D转制成3D的大片在内地上映都有此起彼伏的反对声。3D电影在2009年《阿凡达》之后在中国迈入爆红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《地心引力》《环太平洋》《复仇者联盟》都是在中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。节节攀升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3D荧幕数的提高及其影院排片向3D电影歪斜。
但是,一些3D电影3D技术性压根未达标,并不是像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那般,根据两部摄像机仿真模拟人的双眼,各自拍照左眼和右眼的画面,利用电子计算机将拍摄的图像合成为3D功效,而只是用“PS”等技术将2D电影转制成3D。而这也被网友们称之为“伪3D”。除此之外,绝大多数影院的机器并无法满足3D电影的需要,为了能控制成本,影院也不喜欢主动更新播放设备。不论是影院的内部灯光效果或是3D电影自身的刮痕,也给观众们的视觉体验增添了不太好的体验。
实际上,并非是改制不太好,重点在于是否存在真金白银投入。2012年3D版上映的《泰坦尼克号》在中国票房达到9.48亿人民币,而转制成本就耗费了1800万美金。但是,大部分电影转制成3D电影只不过只想“当韭菜割”,成本低廉,技术性不光滑,仅有外挂字幕较为立体式。也不是所有类别的电影都适合转制成3D,很多快速视频剪辑、手持摄影、动作戏构成、夜戏比较多、光源不够的画面所组成的电影已经不合适3D。不论是权益引动,或是照本宣科,转制成3D电影会大大毁坏电影自身独特的魅力。
但中国影院,“伪3D”电影泛滥成灾,并变成了中国销售市场特供。一些电影被引入中国时,制片方特意为中国销售市场弄了个3D版本。也有时,在海外是主流的2D版本到中国以后主次颠倒,2D版本反倒难寻踪迹。尽管在粉丝明显反对声下,一些影院才加大了2D版的排片,但2D的排片或是远远低于3D版本。
“伪3D”变成“中国特供”,一方面是能够赚钱,增强了片方和影院的分为;另一方面是有些人片面性觉得3D才算是大片的观念所导致的挑选趋向。但华语电影销售市场已经持续完善,观众们的观看电影品味还在不断提高,像“伪3D”这种电影,日后也难以以3D的营销手段欺骗观众们。